在中国法律框架下,夫妻双方签订的“出轨净身出户协议”属于“忠诚协议”的一种,其法律效力和执行情况需结合《民法典》相关规定及司法实践进行分析。以下是关键要点:
一、协议的法律效力
1. 原则上的认可
《民法典》允许夫妻自愿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归属(第1065条)。若协议内容明确、形式合法(书面形式),且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公序良俗,法院可能认可其效力。
2. 可能无效的情形
显失公平:若协议完全剥夺一方财产权(如“净身出户”),可能因“显失公平”被认定无效。
限制人身权利:涉及限制离婚自由、子女抚养权归属或人身权利的条款无效。
证据不足:若出轨事实难以举证,协议可能无法实际执行。
二、司法实践中的争议
1. 法院态度分歧
部分支持:如(2019)最高法民申2328号案件中,法院认为忠诚协议是“道德约束”,未支持财产分割请求。
部分否定:多地法院以“干预婚姻自由”“显失公平”为由否定协议效力。
2. 关键考量因素
协议合理性:财产分割比例是否明显失衡。
过错程度:出轨是否构成“重大过错”(如重婚、同居)。
举证责任:主张对方出轨需提供充分证据(如聊天记录、照片、证人等)。
三、实务建议
1. 协议内容
避免绝对化:不宜直接约定“净身出户”,可约定具体财产分配比例(如过错方分得30%)。
明确过错行为:将“出轨”定义为“与婚外异性发生性关系”等可举证的情形。
结合其他条款:可关联精神损害赔偿、赡养费等内容。
2. 形式要求
书面形式:必须采用书面协议,双方签字确认。
公证非必需:公证不提升协议效力,但可增强证明力。
3. 证据留存
保留出轨证据(如聊天记录、转账记录、照片等),必要时可通过律师协助取证。
四、替代方案
若担心忠诚协议效力,可选择以下合法途径:
1. 婚内财产协议:直接约定财产归属(无需以出轨为前提),效力更稳定。
2. 离婚协议:在离婚时协商过错赔偿,经民政部门备案后具有强制执行力。
“出轨净身出户协议”在中国司法中存在不确定性,建议以《婚内财产协议》形式明确财产分配,并避免过度苛刻条款。若涉及复杂财产或争议,应咨询专业律师起草协议,确保合法有效。